牡丹江市爱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 (2021—2025年)
2021-02-25 09:28:11 来源:

目 录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建设现代化爱民新征程…………1

第一节 取得的主要成就………………………………………………1

第二节 面临的发展环境………………………………………………8

第三节 2035年远景目标……………………………………………11

第四节 “十四五”时期发展总方针…………………………………11

第二章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产业新格局………………15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新型工业……………………………………15

第二节 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19

第三节 强力提升房地产业…………………………………………24

第四节 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25

第五节 强化园区和项目库建设……………………………………27

第六节 深入推进对外开放和扩大内需………………………29

第三章 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30

第一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30

第二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30

第三节 创建产教融合示范区………………………………………32

第四节 强化人才发展………………………………………………34

第四章 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塑造城乡新面貌………………………35

第一节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35

第二节 打造美丽宜居城区……………………………………36

第三节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38

第四节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41

第五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43

第五章 推动共建共治共享,提高社会建设新水平…………………44

第一节 加强劳动就业…………………………………………44

第二节 高质量发展文化体育教育事业……………………………45

第三节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47

第四节 推进健康和人口均衡发展……………………………49

第五节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50

第六节 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51第七节 深化平安爱民建设……………………………………54

第六章 实施保障………………………………………………55

第一节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55

第二节 充分动员社会力量…………………………………………56

第三节 健全统一规划体系…………………………………………57第四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57

第五节 强化政策项目支撑…………………………………………58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本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中央及省、市、区委规划纲要和远景目标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爱民奋斗目标在规划期内的战略部署,是今后五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建设现代化爱民新征程

第一节 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三五”时期,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对我省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紧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主题,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锐意进取、奋力拼搏、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发展质量显著提升。深入实施“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做实做优做深“三篇大文章”,“老字号”改造不断升级,“原字号”持续深度开发,“新字号”逐步发展壮大。五年来,累计落地亿元以上项目29个,千万元以上项目98个,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的116%。月星环球港、华富电力、中农发等10亿级以上项目纷纷签约落地,重大项目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显著提升。全区GDP同比增长0.1%,年均递增3.8%,为2015年的1.2倍。财政收入实现1.68亿元。固定资产年均递增28.4%,为2015年的2.3倍。

产业优势更加凸显。持续开展产业项目攻坚行动,按照“六个一批”的发展思路,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特色农业种植养殖逐步形成规模。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到157个,比“十三五”初期增加63个。丰收莓瑰农业观光采摘基地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笨笨乐成为全市生猪生产供应规模最大的龙头企业,康之源被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工业基础不断夯实。工业企业扩能改造、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三个主导产业发展迅猛,灵泰药业、金钢钻碳化硼、恒远药业、中燃燃气等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恒远药业、旭日新材料等4户企业实现倍增,增速为四城区前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1户。深入实施“三个三”计划,盘活闲置厂房场地87.55万平方米。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按照“一核多点”的发展目标,月星环球港、公铁联运交通枢纽等一批带动性较强的项目成功落地并开工建设,桥北商业中心已见雏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实现20.99亿元,年均递增4.9%,为2015年的1.21倍。以三道关国家级森林公园为核心的黄金旅游带初步建成,列入全市旅游重点发展区域。“会客厅”文化氛围进一步提升。产业园区建设不断提档升级。富通、轴承、北方阀业等小微工业园区规模不断扩大,大庆路新型工业园区转型发展,功能布局更加明晰,与开发区、城投等合作共享机制初步形成。钢材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规模不断壮大。

城区面貌大幅改观。旧城区改造步伐加快。累计完成开发项目22个,改造老旧住宅小区21.7万平方米,在四城区中改造面积最大、受益居民最多。城市品位不断提升。相继开发绿地凯旋城、世贸假日山水等多个精品楼盘,成功启动月星环球港项目。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北太平路下穿全线贯通,虹云桥、西十一立交桥改造全面提档升级,黄花公路与海林公路实现对接,大庆街按高标准重新翻建,新建和整修地明街、兴平北路、民安路等街路59条(次),主城区街路100%实现翻建维修,工贸企业物流运输和居民出行更加便利。新建和维修北山、青龙山等公园和绿地37个(次)。高质量完成“三溪一河”改造。争取老工业基地基础设施改造资金6892万元,改造城市地下管网16.2公里,占市区总量的30%以上,在四城区中,市政改造资金投入最多。城市管理扎实有效。承担了全市最难、工作量最大的创城任务,拆除违章建筑和配建棚厦1896处,清理整顿违规广告牌匾2000多块、大排档和露天市场1000多个。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大幅改善,爱民区城区面貌日新月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乡村振兴全面实施。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修了丰收河、放牛河、八达河等河道沟渠,改造农村危房74户。农村砖瓦化率、自来水入户率分别达到98%和91.7%。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完成。开展了宅地一体确权登记,完成了行政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业特色产业加快发展,逐步向现代化迈进。经济体量不断增大,形成了种植、养殖、林下经济三个特色产业。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6%。三道关镇被评为省级文明乡镇。

民生保障坚实有力。文教工作不断提升。累计投入2038万元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在城区率先实现了全部区属学校“标准化”建设,高质量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新建了师范附小和幼教中心,新增民办普惠幼儿园12所,全市最多。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普惠率分别达到86.3%和93.3%,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新建了区文化馆、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成功举办北山庙会、双龙花展、婚庆艺术节、文化活动月、元宵节秧歌展演等多项活动,集聚了桥北人气。医疗健康水平全面提升。全面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新建北安卫生院,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104%,医疗健康惠民政策得到有效落实。100%兑现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等各类奖扶资金。民政工作再上新台阶。严格实施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建立了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和街道、镇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加强了低保规范管理和专项整治,实现了“六精准”目标。全区民办养老机构达到21家,全市最多。劳动就业进一步强化。累计城镇新增就业36725人,开发公益性岗位280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6647人,为再就业人员发放社保补贴9674万元,超额完成“十三五”既定目标。48个退役军人服务站在全市率先投入运转。

改革创新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和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营商环境显著改善,坚决落实“四零承诺”,实现了审批服务“办事不求人”,“一网通办”率达到90%以上。全面完成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建立了全市唯一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双创”工作稳居全市之首。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户,连续四年位居全市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2户,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实现“双十”目标,户数为全市最多。

“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贫困人口提前两年实现脱贫。全面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措施,产业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4728元,为国家脱贫标准线3倍以上。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万元GDP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全部达标,农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保持在90%以上。高质量完成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9个问题全部完成整改。整顿环境污染单位59个,全面取缔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151台,秸秆禁烧实现“零火点”,综合利用率达到90%。落实落靠河长工作责任,开展河湖“清四乱”百日攻坚战,在重点河段及路口布设监控34个,“三溪一河”水体明显改善。强力推进“大棚房”问题整改和违建“清底行动”,排查比对图斑562个,整改违建别墅10处13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财政收入目标基本稳住。全力兜住“三保”底线,累计偿还政府债务3624万元,历史债务基本清零。

疫情防控有力有效。全力克服建成区面积大、老旧小区多、辖区居民多、抗疫重点医院和高校聚集等重重困难,众志成城共同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疫情初始,准确研判,在全市率先打响疫情防控保卫战。一级响应启动后,第一时间进入疫情防控应急状态,迅速阻断首发聚集性疫情传播。肩负重任,全力保障了康安、红旗医院承担全省东南部危重病例救治任务,加派人员、提供物资,全力支持高速路口布防。沉着应对辖区密接人员多、流调任务重等困难,管理重点人群数量接近全市的30%。织牢织密疫情防控安全网,推行“三点一线”检测法,7天完成18.7万城区居民核酸检测大排查,检测人数接近全市总数的30%。严格落实属地管控责任,全力做好辖区大中专院校4.9万学生返校风险预判,成功保障辖区所有学校如期开学。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优化防控流程、落实防控标准,组建巡逻队,坚守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为辖区百姓筑起安全“防护门”。全区8个单位和7名个人受到了国家和省、市表彰。

平安爱民创建扎实有效全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邪教组织、电信网络诈骗、涉黑等违法犯罪活动。开展重点区域环境排查等系列平安创建活动,重大恶性案件破案率达到100%,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大幅提升。省级标准化法律援助中心运转顺利,“三调联动”机制成功化解了各类矛盾纠纷18件,社区矫正工作稳步开展,“七五”普法圆满完成。按照“双随机、一公开”和专项工作要求,全面加强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产品质量监管,连续五年企业年报率达到100%,稳居全国首位。正在申报国家级维权示范先进单位。全力化解社会矛盾。克服债务高、矛盾多、难度大、时间长等诸多困难,全力攻坚,成功化解了11号2期、8号、6号、23号、10号北、金邸公馆等棚户区改造、房地产开发等征收项目多年逾期未回迁及一房多售问题,得到市委、市政府,国家、省巡视组以及居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解决信访积案53件,实现重大敏感时期“零非访”,长期进京非访人员数量逐年下降,有效抑制进京非正常访。网上投诉、信件、区级行政首长电话和领导信箱案件办结率全部达到100%。深化应急体制改革,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更加完善,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十三五”期间,爱民区先后荣获省级文明城区、省双拥模范区、省平安区、省社会救助示范区、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先进集体、省学校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等各类荣誉称号20多项。


第二节 面临的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中俄关系更加稳固,我省对俄开放合作更加广泛,我们身处其中。我省实施“六个强省”战略,推进工业强省“百千万工程”。我市内生发展动能持续积蓄,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加快建成、重大开放平台建立健全、重大产业项目加速布局,全省旅发大会开启“牡丹江时刻”,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加速集聚,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条件。爱民区作为牡丹江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按照“三长三短”,深刻分析我区工业基础、商贸机遇、房地产走势、农业特色和旅游潜力的比较优势。扬工业基础雄厚之长,补科技创新之短;扬商贸旅游后发潜力之长,避活力不足之短;扬特色绿色之长,克农业耕地不足之短。

从工业发展上看,江浙沪、北京等发达地区产业政策调整,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等部分产业急需外移。多年以来,我区已形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三个主导产业。将大庆路化工园区和辖区闲置厂房场地等作为承载平台,在设备、人员技术、上下游吃配、运力等生产要素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可以承接发达地区转移项目。国家以内循环为主的战略调整,势必扩大工业品消费市场。我区石油装备、农机配套、电力设备、林纸等产业,产品门类较多,可快速抢占市场,扩大市场份额。

从农业发展上看,国家陆续出台更加严厉的环保政策,医药等产业部分原材料更加紧缺。我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尤其是坐落在我区的中农发牡丹江军马场,场区管辖范围从七台河到宁安市,拥有11万亩林地、9万亩耕地,可以发展刺五加、平贝、北五味等北药特色中药材种植,继而开展深加工,借助牡丹江中药产业园,形成中药材集散地。随着小康社会的建成,国家内循环扩大内需的推进,居民对生活用品特别是食品品质要求大幅提升,无公害、高端农产品市场越来越大。我区富硒农产品,食用菌、大榛子等山产品品质优良,市场前景广阔。积极与军马场开展深度合作,借助其林地资源优势,可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富硒农业产业。

从现代服务业发展上看,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不断增大,我区基础较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哈牡、牡佳客运专线通车,以及公铁联运交通枢纽和月星环球港的建设,为我区打造黑龙江东部区域商业集散中心创造了条件。借助全省旅发大会契机,充分挖掘全国距中心城区最近的三道关国家级森林公园、小黄山、雾溪谷、牡纺青年点、牡三公路景观大道等优势,可大力发展乡村游、冰雪游、休闲游,打造三道关旅游名镇,与雪乡、小九寨、莲花湖和威虎山影视城等景区连点成线。利用我区高校多、医院多、闲置门市多等优势,可大力发展高校经济、医疗经济、康养经济和专业批发市场。抓住市里将我区定位为产教融合示范区的契机,发挥辖区科技创新企业多、研发平台多、创新孵化器多等优势,可在研发新产品、工艺改造升级上大作文章。

第三节 2035年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新爱民。全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台阶,创新型城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城区;文化、教育、人才、体育、健康等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建成文化强区、健康城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生态底线更加牢固,美丽宜居城区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建成高标准市场体系,参与国际国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明显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平安爱民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第四节十四五”时期发展总方针

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对我省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市委“四个厚植”“八个新成效”总要求,继续深化“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全力实施“六大工程”,努力实现“七个新跨越”,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快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确保全面建设现代化新爱民开好局、起好步。

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主要目标“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是:锚定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确保到2025年,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显著成效。现代产业建设实现新跨越。做好“三篇大文章”,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增强经济竞争力、创新力及抗风险能力。产教融合实现新跨越。释放科研院所和高校集聚优势,激活创新内生动力,加快科技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创新与工业、新文创及“互联网+”等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实现新跨越。全面完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市场主体充满活力;主动融入自贸区绥芬河片区、绥东试验区建设,加深与东莞对口合作,推动开放型经济有序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跨越。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转型,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推动旅游、康养、食品、医药等绿色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实现新跨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民生福祉改善实现新跨越。实现高质量就业,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治理效能提升实现新跨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和自然灾害防御水平,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专栏1-1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5年

年均增速

属性

备注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

5.5

预期性

*

2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

6

预期性

3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26

预期性

*

4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

%

67

预期性

*

5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

5.5

预期性

6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

30

预期性

*

7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率

%

5

预期性

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

%

6

预期性

9

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

亿元

>5

预期性

10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率

%

10

预期性

*

11

技术合同成交额

亿元

0.5

预期性

民生福祉

12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幅

%

完成省下达目标

约束性

*

13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

%

完成省下达目标 

约束性

*

14

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比率

%

完成省下达目标 

约束性

*

15

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占地表水比例

%

完成省下达目标 

约束性

*

16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

6左右

预期性

17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

6左右

预期性

18

民生支出增长率

%

75以上

预期性

19

城镇调查失业率

%

<6

约束性

*

20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3.67

预期性

累计

第二章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产业新格局

依据我区产业基础和优势,持续不断开展产业攻坚行动,大力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形成对全区经济发展具有强力支撑作用的产业体系。

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新型工业

充分发挥我区工业基础设施完备,主导产业清晰,闲置厂房、场地、设备、技术人才多,园区承载能力强等优势,按照“六个一批”的发展思路,扎实推进“三个三”计划,统筹实施“抓大壮小扶微”工程,推动工业产业技术不断升级,结构更加优化,主导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三个主导产业形成10亿级规模,林纸产业跃进全国前列,绿色食品产业抢占全国高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规模位居全省前列。

做大生物医药产业。力争到2025年,实现10亿级产业规模。对医药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梳理研究,完善产业链“图谱”和供应链“家谱”,延长、补充产业链条,招引北药深加工和生物制药企业。开展药号合作、整体重组,推动制药企业裂变扩张。加快推进灵泰药业裂变升级。深入抓好富硒产品项目建设,扩大西维尔OTC市场份额,打造富硒肥、富硒保健品知名品牌,延长富硒产品产业链。加强与知名药企合作,尽快盘活闲置药号,促进新项目落地投产。加快推进恒远药业产能翻番。促进研发平台和扩能改造项目快速投产达效,尽快通过欧洲GMP认证,进驻欧美市场,抢占国际市场份额。推动仁合堂药业提升新产品销售比例。加快保健品、功能食品等项目建设,迅速扩大国内外市场。推动黑宝药业再现辉煌。助推黑宝药业靠大联强,合作重组,改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扩大与海王药业集团合作范围,推进茵陈口服液项目建设,加大冻干粉、熊胆粉推广力度,做大熊胆粉市场。

做大新材料产业到2025年,实现10亿级产业规模。通过搭建化工产业承载平台、延伸产业化链条、合作重组等方式,促进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延伸化工产业链条,借助大项目落地契机,招引上下游吃配企业落户。通过实施“三个三”计划,盘活东北高新、东北化工、鸿利化工等企业闲置资产。加快推进重点企业扩大市场和产能。促进海迪科技年产1000吨染料中间体、晟顶科技年产80万吨复合肥、聚合氯化铝净水剂、鸿利化工芳纶等项目落地投产,扩大市场份额。加快推进新型建材扩大规模,抓好新桥涂料、万腾建材扩能改造。推进金钢钻扩大企业规模,加快合作重组,新建制品生产线。积极发展石墨、玄武岩纤维等产业,推动蓄电池负极材料电池、中慧玄武岩拉丝等项目建设。

做强装备制造产业。到2025年,实现10亿级产业规模。以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为主攻方向,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石油机械、农机装备、汽车零部件等传统装备制造业改造升级。积极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大力发展装备解决方案和增值服务,实现单纯装备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变。加快推进制造企业产品技术升级和规模扩张。充分发挥我区石油机械产业优势,建立石油配件产业集聚地,共建配套链、共享供应链,提高产品配套能力和协同化水平。政府搭台,行业协会牵头,加强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及各大油田联系,掌握行业发展趋势,调整企业发展方向,提高中标率。加大研发力度,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重点推进林海石油全数控化生产线、高仕达矿山机械展销中心、通用石油技术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推进北方阀业、金环石化、天擎科技搬迁改造等项目建设。推进高端装备制造,探索人工智能、3D打印机等产业发展。

做优绿色食品产业。到2025年,实现食品加工业产值翻番。深入抓好“两头两尾”,积极推动食品产业提档升级,形成绿色食品产业链。加快推进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做优产品,扩大产品知名度和市场份额。提高研发水平,积极开发绿色、健康、营养的新型食品,强化保健功能,打造知名品牌。重点推进灵泰富硒农产品、仁合堂保健品、华誉肉制品、小蜜蜂矿泉水、回回顺清真食品、康之源精品大米等项目提高产品质量,提升认知度,用高质量的产品和高知名度的品牌抢占市场。

做优林纸和新能源产业。提高木材精深加工产品比重。依托产业基础和俄罗斯木材原料优势,扶持大河木业、中永木业、金森木业等重点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加快开发高强度、功能化、环保型加工制品。顺应能源改革趋势,利用自然资源优势,有序发展新能源产业。积极推进华富电力400MW风力发电、中节能农光互补25MW分布式光伏发电等项目正式运营,成为强有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专栏2-1 加快发展现代新型工业

领域

重点项目

医药制造产业

牡丹江灵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富硒产品生产项目牡丹江灵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物医药研发检验平台项目、牡丹江恒远药业原料药扩能改造及研发检测服务中心项目、黑龙江仁合堂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药品、保健食品研发检测中心服务平台项目、黑龙江黑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冻干粉生产线等项目。

新材料产业

黑龙江晟顶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年产80万吨新型生态复合肥料项目、牡丹江海迪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00吨染料中间体项目牡丹江鸿利化工有限公司芳纶生产线项目、红林化工有限公司生物质碳粉产品开发项目、黑龙江万腾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新型建筑材料项目、中慧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年产4万吨玄武岩纤维生产基地及天然气罐体生产项目、金钢钻碳化硼公司重组项目、河南巩义华星水用材料有限公司聚合氯化铝项目、黑龙江鸿桥建筑与法国圣戈班合作年产5万吨涂料等项目。

装备制造产业

牡丹江林海石油打捞工具有限公司全数控化生产线项目、黑龙江高仕达通用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矿山机械展销中心项目、牡丹江通用石油工具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项目、牡丹江北方电力有限公司全密封导料槽、无动力除尘项目。

绿色食品产业

牡丹江康之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绿色食品研发示范种植基地扩建项目、牡丹江灵泰药业有限公司富硒产品项目、爱民区特色农产品展馆等项目。

林纸和新能源产业

牡丹江大河木业有限公司年产5万立方米中密度秸秆板示范项目、九祥木材厂木质餐具及咖啡棒等项目,黑龙江省华富电力投资有限公司400MW风力发电项目、中节能农光互补25MW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等项目。

第二节 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积极发展文旅产业,打造黑龙江省文化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建成区域商贸中心、候鸟式旅居康养中心和物流集散中心,构建与全市国土空间布局相吻合、城市发展相协调、民生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

提升旅游产业。积极发展旅游项目,旅游业总收入占GDP比重逐步提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全要素谋划旅游产业发展,着力打造以“一带一园一厅”为框架的特色旅游新坐标,深入做好“统筹、提升、创新”三篇文章,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统筹区域特色旅游资源,聚焦重点实现突破,将牡三公路沿线打造成为区域“近郊游”新燃点。扶持莓瑰草莓采摘园、百果园、鸵鸟产业基地、龙猫养殖基地等项目不断发展壮大,构建现代农业综合体,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开通保税区—丰收采摘基地的南北景观直通车,通过事件营销及活动营销,扩大乡村旅游“景观带”影响力。提升景区景点功能,充分发挥三道关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禀赋,深挖小黄山、雾溪谷、黑宝熊乐园、南蛤蟆塘及农村闲置房等现有资源,积极与镜管委、林业等部门合作,招引民宿度假项目。以“旅游+农业”“旅游+研发”“旅游+康养”为切入点多元发展,规划精品旅游路线,提高城市“后花园”知名度。创新引领,精准发力,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知青文化、历史文化资源,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加快推进古一文创园、机车文化园、双拥广场、牡丹江市历史文化展示馆等项目建设。重点加大牡纺青年点招商引资力度,探索发展知青文化体验园。做好三道关边墙(唐长城)遗址的保护及资源开发。以实体为支撑,增强文旅融合发展竞争力,夯实文化“会客厅”软实力。

专栏2-2-1 提升旅游产业“一带一园一厅”重点工程和项目

一带

(牡三公路旅游“景观带”)

开通保税区——丰收采摘基地的南北景观直通车,统筹区域特色旅游资源,沿牡三公路沿线,聚焦重点实现突破。扶持丰收大地百果园、莓瑰草莓采摘园、十九顶毡房、雪乡情红庄园、龙猫、鸵鸟养殖基地等项目发展壮大,构建现代农业综合体,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

一园

(城市“后花园”)

加快推进三道关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提档升级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景区景点功能,深挖小黄山、雾溪谷、南蛤蟆塘等现有资源,重点推进黑宝熊乐园旅游度假村改造项目、三道关边墙(唐长城)博物馆项目、边墙观光栈道项目、集装箱民宿等项目。

一厅

(文化“会客厅”)

以实体为支撑,增强文旅融合发展竞争力。重点抓好爱民区双拥广场(杨子荣纪念馆)项目、牡丹江历史文化馆项目、迈克机床漫步人生艺术产业园等项目。


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到2025年,培育5个以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龙头企业,文化产业规模位居全市前列。集聚辖区大中院校及全区文化产业优质资源,建立区域性文化产业园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新兴业态发展。围绕数字传媒、影视拍摄、动漫游戏、音视频直播等业态,着力建设视频直播共享基地,有声文学传播基地及文创产业孵化基地,使之成为文化爱民重要增长点。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扶持古一文创、巴客电竞、微客映视等新文创企业做大做强,突出龙头企业示范效应及产业拉动作用,壮大优质多元文化市场主体。推动文创产品研发。深入挖掘区内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创产品,重点加大对宠物龙猫、鸵鸟产业园、火山岩风景印刷、三道关黑木耳等特色农产品、旅游纪念品的研发力度,突出作品原创性,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创品牌,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资本优势。


专栏2-2-2 提升文化产业重点项目

牡丹江古一文创产业园项目、牡丹江市历史文化展示馆项目、巴客元素电竞平台项目、新华国际影城等项目。


提升商贸服务业。到2025年,商贸业主要指标GDP占比达到17%以上,落地千万元以上项目2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个。依托商业网点布局现状,立足全市国土空间布局,建成以月星环球港与公铁联运交通枢纽为节点,以环球大道为中轴的全省东南部最大的商业集散中心。积极推动商贸综合体建设,重点推进秀水名誉商业综合体、月亮船智慧广场、百福隆凤凰城购物中心等项目建设。建设新华路、文化街、兴平路、北安路等特色商业街区。借助辖区大中专院校集聚优势,发展高校经济,全力建设牡丹江漫步人生艺术产业园、银河世界城市综合体和美达时尚生活商城等项目。高效利用闲置空间和铁路专用线,建设完善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国科恒泰医疗耗材综合服务、群力和拓臣钢材等专业批发市场。

专栏2-2-3 提升商贸服务业

领域

重点工程和项目

特色商业街(区)

发挥北站公铁联运交通枢纽的辐射效应,进一步优化街区环境,完善周边设施,增强休闲娱乐功能,围绕新华路、北安路、兴平路和文化街打造商业街区,加快推进月星置业北站广场及停车场建设项目、金龙大学城特色商业街改造提升工程,谋划落地百福隆凤凰城购物中心项目、月亮船智慧广场项目、美达时尚生活广场等项目。引进品牌连锁、便民超市、文化教育、健身场馆等业态,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商贸综合体

重点推进月星环球港城市商业综合体项目、秀水名誉商业综合体项目和银河世界城市综合体等项目。

贸易中心(园区)

国科恒泰医疗材综合服务产业中心项目、牡丹江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园区项目和万腾新型建材产业园等项目。

电商平台

爱民区电商共享基地项目、仁合堂电子商务产业园项目、龙飞商贸东北特产网项目和邮政电商仓储中心等项目。


提升康养服务业。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养老服务政策,发挥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优势,全力推进医养、旅养“双结合”,促进康养事业与康养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康养社会服务和公共服务“双提高”。推动医疗康养深度结合。积极招引中医养生、保健、康复训练等项目落地。鼓励心血管医院、红旗医院、第一医院、林业医院及社区医疗机构,增设康养服务,开办医疗康养机构。重点推进心血管、怡馨园、晟康乐等5个医养结合养护中心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候鸟式”旅游养老项目。重点推进三道关旅游康养生态小镇建设。扶持社会养老机构发展壮大。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养老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提供日间照料、家庭护理等专业服务。重点推进圣林、北方乐园、仁爱等10个养老机构扩大规模。做好公共养老服务。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网络,在7个街道办事处和17个社区建设养老服务驿站,形成“一刻钟”养老服务圈。落实兜底政策,新建1处特困人员供养机构,年服务特困老人500人次以上。到2025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40张以上,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0%以上,新建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城区社区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率全部达到100%,专业养老社工与老年人比例达到1‰。


专栏2-2-4 提升健康服务业重点工程和项目

康养小镇

三道关生态康养小镇项目。

公办敬老院

爱民区特困供养敬老院项目。

医养结合老年养护中心

康寿苑老年养护中心项目、晟康乐医养中心牡丹江市疗养院项目、圣林老年休养中心二期(老年公寓)改造工程项目、北方乐园老年颐养院二期项目、颐和医养结合老年养护中心项目、乐怡莱医养结合老年养护中心项目、仁爱老年养护中心等项目。

居家养老服务驿站

进一步完善养老机构网络,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在7个街道办事处和17个具备条件的社区建设包含生活服务区、康复护理区、日间照料区、文娱活动区和辅助功能区的养老服务驿站等项目。

提升现代物流业。到2025年,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达到5家。充分利用哈牡、牡佳客运专线、公铁联运交通枢纽、城市西部入口等优势,建成牡丹江市的分拨配送中心。以商业储运公司片区为中心,打造物流商贸园区,发展仓储物流、运输服务、货运代理、批发配送等业务。加快建设牡三公路物流园区等项目。鼓励区域内邮政、中铁、申丝等物流公司集聚发展,打造现代物流产业集群。


专栏2-2-5 提升现代物流业重点项目

牡三公路物流园区项目、邮政物流园项目、嘉通医药物流二期扩建项目、商业储运公司招商合作等项目。


第三节 强力提升房地产业

加快房地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需求为导向提高供给质量,满足进城农民、居民改善性住房等不同需求。力争到2025年,全区房地产开发建设收入贡献率不低于40%。

利用2021年国土空间规划调整、工业企业“退二进三”、城市预留空间等契机,谋划新的房地产项目,力争9个项目实现开盘销售。重点推进军马场棚户区改造、爱民综合批发大市场、华安塑材锹厂、迈克机床、轴承厂、鸿利化工周边、红林化工等项目建设。采取借助市城投房源、降低土地征收成本、招引开发商等多种方式,盘活原有停滞项目。力争5个项目开复工建设或回迁安置。重点解决社会关注的金邸公馆、8号棚户区、11号二期等遗留问题,安置动迁户,重新启动项目。


专栏2-3 强力提升房地产业重点工程和项目

重点推进

中农发军马场片区棚改综合体项目、尚品荣城商业综合体项目、哈尔滨运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运华广场等项目。

重新启动

8号棚户区项目、11号二期棚户区等项目。

谋划招商

鸿利化工房地产项目、迈克机床房地产项目、轴承厂房地产项目、华安塑材厂等项目。


第四节 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充分利用我区近郊村多、军马场林地广、牡三公路带基础设施完善等优势,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步伐,积极发展特色林下、特色种植、特色养殖和精深加工,三类特色经济规模位居四城区前列。农业增加值力争年均增长5%。打造特色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广阔的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作物。以培育壮大刺五加、大榛子、沙棘三个产业基地为基础,带动寒地坚果、浆果及平贝、苍术等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2025年坚果浆果、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2000亩,完成2~3个深加工项目建设。打造特色种植经济。推进丰收莓瑰草莓园扩产增效,五年内完成20栋高效节能绿色日光温室建设。打造全省最大的冬季草莓采摘基地,实现棚室果蔬立体栽培。打造“南果北移”生产基地,推进丰收大地百果园二期项目建设,完成20~35万棵黄桃栽培。实现果菜产业精细化、高效化与绿色化快速发展,推动丰收大地百果园智慧农业项目建设。扩大富硒有机蔬菜种植面积,充分发挥百禾农业富硒产品示范基地带动作用,引导农户由大田作物向有机蔬菜转型。做优“八达红、放牛黄”西红柿产业基地。推动花卉产业精品化发展,以八达绿化花卉、银龙盆景花卉产业为基础,扩大花卉产业种植规模。实现食用菌产业高品质发展,以三道关、丰收食用菌产业为基础,加快榛蘑人工栽培技术的研发及种植推广,扩大滑子蘑、猴头菇、灵芝等高附加值菇类种植面积。打造“关药名城、康养福地”,叫响以“3宝6味12香”为代表的原生道地中药材品牌,争取列入牡丹江市中药材园区,形成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区域品牌、特色产品,实现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商贸流通、健康服务等全产业链发展。发展特色养殖经济。加快发展猪、牛、羊、鸡等传统品种养殖,积极推进笨笨乐二期生猪养殖基地建设,扩大品牌效应,大力拓展省外市场。打造本地特色养殖产业,深入挖掘黑熊、龙猫、鸵鸟等优势特种养殖产业的增值潜力,扩大特色养殖品种和规模。推动渔业养殖高品质发展,充分发挥爱民区山区冷水鱼资源优势,推广三道关大白鱼养殖成功经验,扩大冷水鱼特色养殖品种和规模。


专栏2-4 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领域

重点项目

打造特色林下经济

榛好林业有限公司榛子种植科技示范基地项目三道关刺五加、平贝五味等北药特色中药材种植等项目。

打造特色棚室种植经济

康顺嘉莓瑰现代农业草莓采摘园项目丰收大地百果园二期、百禾富硒生态产业园项目、鸿禧山庄农业观光园等项目。

发展特色养殖经济

笨笨乐二期生猪养殖基地建设项目、俪宏鸵鸟养殖基地扩建项目、枫丹龙猫养殖基地项目、宏胜养猪场生猪养殖建设等项目。


第五节 强化园区和项目库建设

强化产业园区建设。结合全市国土空间规划,加强资源整合,与开发区及企业深度合作,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力争到2025年,建成5个以上现代化产业园区。积极推进富通空调配套园区建设,实现提档升级。加强与开发区、城投集团合作,推动大庆路专业园区建设。合理划分区域,在满足安全距离和环境防护的前提下,建设化工园区、装备制造园区、养生养老园区。深化与开发区合作,采取“一区两园”的方式,在大庆路东部片区建设大庆路化工园区,与桦林化工园区联合晋升省级园区,形成优势互补,产业协同发展。完善化工园区规划、基础设施、扶持政策,抓好项目谋划和招商引资,重点引进精细化工项目,形成位于全省前列的产业园区。深化与城投公司合作,利用大庆路中部收储土地,承接位于老城区内、需搬迁的工业企业,建设装备制造园区。在大庆路西片建设养生养老产业园区。推动老工业企业退二进三。按照全市总体规划,将城区内的工业企业逐步向园区聚集。利用煤焦化、金刚水泥、北方阀业闲置资产建设产业园区。做大做强牡丹江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园区,招引二手建材、二手家电商家进驻,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区。

强化项目“四库”建设。做好项目谋划包装,深入分析GDP支撑构成,找准产业基础和优势,结合市“十四五”规划和空间布局,确定谋划包装、招商引资方向。认真谋划包装项目,形成谋划包装项目库。建立项目评估机制,组建专家队伍,评估筛选招商项目。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编撰可研报告,提高项目可研质量,形成高质量招商引资项目库。研究分析国内外投资趋势,产业方向和国家政策,瞄准长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和世界500强企业投资方向,实施有效对接,建立对接洽谈项目库。将签约落地项目,纳入重点推进项目库,实行专班推进,确保项目落地。


专栏2-5 强化工业园区建设重点工程和项目

省级园区

大庆路化工产业园区项目。

市级小微工业

园区

富通空调配套产业园项目、轴承小微工业园项目、大庆路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金刚水泥产业园项目、新荣村小微企业工业园区项目、煤焦化产业园等项目。


第六节 深入推进对外开放和扩大内需

深化对外合作。持续扩大对外产业合作,加快形成开放式生产、贸易、服务网络。到2025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均递增5%,出口龙头企业达到10户。加强与俄日韩合作。积极参与“中俄科技创新年”活动,加强与日韩交流,强化在科技、旅游、教育、康养等领域合作。主动融入自贸区绥芬河片区、绥东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借助各类平台功能,拓展一二三产对外开放新空间。加强与发达地区合作。强化与东莞对口合作,参与“莞牡”产业园建设,承接更多产业转移落户我区。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合作,紧盯世界500强,精准招商引资,在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医药制造等方面招引项目落地。加强与市开发区合作。在联合建设省级化工园区基础上,拓展合作范围。充分利用我区丰富的创新资源,按照“一区多园”模式,与开发区共同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鼓励本区企业借助保税区政策,扩大进出口业务。

激发消费潜力。发挥城区人口多,消费潜力大的优势,培育消费市场,促进消费升级。研究制定促进消费实施办法,培育夜市经济消费新热点,提升兴平路夜市、新丹溪商业街等街区品质。充分利用闲置商业空间,鼓励建设无人售货门店、24小时便利店和“深夜食堂”,做实拉长特色消费链条。利用高校集聚效应,催生周边商业发展,提升人气,拉动消费。坚持“以点带面”,利用迈克机床闲置厂房,招引战略投资者,打造集书城、影院、美食、酒吧于一体的休闲娱乐中心。依托祥和林苑、绿地凯旋城、诗苑新城等高校周边闲置商业空间,招引健身中心、培训机构、品牌服饰、茶吧饮品等商业业态。拓展远程教育、高端医养、健康检测、数字文化等服务空间,鼓励建设一批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消费业态,大力发展“网红经济”“直播经济”等消费新热点,积极发展培训、家政、托幼等服务业。


第三章 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

第一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以推进机构职能优化为重点,动态调整职能配置和机构编制,严格机构编制管理。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推进区级事权划分改革,厘清不同层级、部门、岗位之间的职责边界,建立健全责任清单。健全部门协调配合机制,深化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深化基层审批服务改革。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

第二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按照国家、省、市要求,完成“放管服”改革各阶段工作任务。全面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梳理公布政府权责清单,推出一批“清单制+容缺受理+告知承诺”的许可事项,最大限度简化审批流程和缩短办理时限。落实国家审批服务标准化要求,实现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四级四同”,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秉持“便民利企”服务理念,高标准建设区级政务服务大厅,完善镇(街道)、村(社区)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实现“一件事”清单所列事项“一网一窗一次”办理目标。提升“互联网+电子政务”应用水平,优化“一网通办”的覆盖范围、统筹层次和执行效率,到2025年,区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不低于90%,政务系统上云率达到100%,建设完善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档案系统,支持各部门电子印章推广使用。全面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探索推行“互联网+监管”、信用监管、重点监管、包容审慎监管等新模式,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完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扶持政策,重点项目实行专班服务,一企(项目)一策,逐个项目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服务方案,主动为项目提供领办、代办、帮办服务,努力打造一流营商服务环境。

强化营商环境保障机制。建成营商环境多维度评估评价体系。积极开展第三方评价,健全完善“好差评”星级考评机制,强化评价引导,赋予办事企业及群众对窗口服务及后台审批评价权。建立政企常态沟通体系。用好投资项目服务专班和首席服务员制度,“一企(项目)一策”,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服务方案,细化“领办、代办、帮办”服务清单,为投资项目提供从立项或签约到竣工投产全程“保姆式”服务。健全涉企政策发布机制。建立完善政策解读机制。推动各职能部门设置政策解读专员,定期进行涉企政策解读。建立利企政策精准推送体系,通过“点对点”发送、上门走访、举办发布会等方式,确保政策直达企业。拓展企业诉求反应渠道。定期邀请信息库中的企业家进行座谈,落实全量回访工作机制,及时了解企业困难诉求和意见建议。强化“投诉举报热线”服务,确保所有问题精准对接、有效处理。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政务诚信领域为重点,开展“诚信爱民”建设行动。常态化整治政府失信行为,建立健全政府部门和公务员失信记录,有效提升政府公信力和公务员诚信履职意识。建立健全行政审批信用承诺制,以政务诚信引领社会诚信。全力推进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全方位建立个人和法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联合奖惩机制,完善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和信用修复办法。加强市场主体及从业者诚信教育,拓展信用报告应用领域,把企业信用状况作为申请政府项目、获得政策扶持、享受绿色通道的重要参考。坚持打好诚信社会牌,增强营商环境区域竞争力,整体提升“诚信爱民”的正能量。

第三节 创建产教融合示范区

充分发挥爱民区高校、科研机构、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和工业企业多的优势,在新产品研发、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创业、产品营销等方面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全力打造牡丹江市产教融合示范区。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研发新产品。充分发挥驻区高校在专业设置、技术资源、科研创新等方面的优势,促进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林纸、绿色食品等产业与高校研发平台合作,攻克技术难题,研发新产品,改造提升生产工艺,推动成果转化。重点推进医学院、牡师院、牡大、技师学院等医药、装备制造校企研发平台建设,助力工业发展。重点推进林职院、农经学院、省林副特产研究所等林下经济、特色种植、菌菇培育等校企研发平台建设,助力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建设人才队伍。组织高校为企业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定制课程,培养实用型人才。组织企业为高校提供就业实训基地,促进高校人才更好的融入社会。重点推进技师学院、牡大为企业定制数控机床、石油机械课程。加快推进工具公司、林海石油、北方油田等企业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共建创业平台。引导企业与高校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联盟,在网络营销、技术服务等方面广泛合作,提供创业机遇,扩大产品市场营销。积极推进科技创新。重点推动井田石油、康之源等企业建立数字化车间,支持通用石油、北方油田等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到2025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户数实现翻番,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10%以上。

第四节 强化人才发展

充分发挥我区“学府区”优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人才政策,针对我区产业及企事业单位需求,加大培养、引进、留住、使用人才力度,发展壮大人才队伍。各类人才总量年均增长5%,本科以上学历人才占比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人才培训机构建设,强化与市级培训基地合作。鼓励和支持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提高学历和专业层次。加大产业工人培训力度,开展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重点针对岗前培训、转岗培训、技能提升等领域,开展技术竞赛、岗位练兵、联合培训、定向培养,提高产业工人的综合素质。依托市级9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8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高技能领军人才,扩大技能人才培训规模。引导企业重视培养人才,建立人才梯次培养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认真落实市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政策,通过举办城市推介、信息发布等活动,吸引大学生在爱民区就业创业,实现“本土培育”和“域外引进”双轨并进目标。建立人才需求目录,开展校企人才洽谈会,实现人才供需有效对接。用好人才,留住人才。针对不同类别人才,引导企业提高待遇。兑现市特殊人才奖励政策。对获得省级“龙江大工匠”和“龙江技术能手”称号、市级“杰出人才贡献奖”或相当层次的高技能人才,给予表彰奖励。推进“专家人才库”建设。强化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落实科技兴农计划,扶持农业产业发展。

第四章 加快区域协同发展,塑造城乡新面貌

第一节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在优化国土空间上实现新突破,依据牡丹江市“一核一区三带协同”国土空间布局,综合考虑我区地形地貌、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基础设施等因素,将爱民区打造成背靠青山、畅享秀水、风景怡人、品质高端的宜居宜游美丽城区。

按照景城一体的建设思路,围绕桥北中轴线、环山风光带、城区重要标志点、牡三公路沿线,聘请专业机构,合理规划空间布局,科学安排项目建设。总体设想为规划建设“一带一路五点”。“一路”即点亮桥北中轴线,重点建设综合交通枢纽、牡纺苏联专家楼改造、月星环球港等5个项目。“一带”即打造近山风光带,重点建设大学城、北山公园、青龙山公园、麻花沟升级改造、城北绿道等5个项目。“五点”即改造重要标志点,重点建设西环路棚户区改造、青龙溪重建、传统工业区复兴、道路畅通等5个项目。同时做好牡三公路沿线规划布局,围绕牡三公路由南向北重点建设草莓采摘园、百果园、垂钓园、养生谷、度假山庄、会员制农场、汽车营地、滑雪场、特色民宿、林屯园艺馆、动物展览馆、主题教育公园、农业体验中心等采摘观光、休闲体验、竞技运动项目。



专栏4-1 “一带一路五点”重点工程和项目

一路

(点亮桥北中轴线)

沿桥北中轴线(环球大道),重点建设北站公铁交通联运枢纽工程,加快推进月星置业北站广场及地下停车场项目、月星环球港城市综合体项目、牡纺苏联专家楼改造等项目。

一带

(打造近风光带)

重点建设大学城、北山公园、青龙山公园、麻花沟改造、城绿道等项目。

五点

(改造城区重要标志点)

重点建设西环路棚户区改造、青龙溪重建、传统工业区复兴、道路畅通等项目。


第二节 打造美丽宜居城区

加快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大力改善人居环境,营造整洁美观、安全文明的宜居环境,在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上实现新突破。

加强老城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按照全市规划和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标准,大力改善提升爱民区老城区基础设施。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专项补助资金支持,吸纳社会资金,积极争取市里支持,按照老旧小区改造规划,加快推进115个老旧小区改造。对小区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对老旧小区供水、供热及配套设施进行改造,推进烟机厂等老旧企业家属楼并网改造。达到“住用安全、设施完善、功能齐备、出行方便、环境整洁”的目标。做好道路翻建及整修工作。力争每年列入全市“城市道路维修计划”5条以上。规划建设康安路至西七条路跨铁项目、东地明街东延2个项目,重点推进海林街、祥伦街、天安路、黄花路西延、冰箱路、向阳街、通乡路、通乡二路、明月路、兴中路、富江路等12条道路翻建整修,以及建成区内其他道路建设。借助全市畅通交通环路契机,建设爱民慢行系统。继续深化落实河长工作责任,开展河湖“清四乱”工作。强化“三溪一河”改造成果,打造带状公园、滨河绿色长廊,实现水体净化、生态亮化。修建导流渠,解决北山、西山、青龙山等因局部暴雨产生的山水下泻问题。将辖区内闲置地块、停工荒置土地、裸露小地块等,规划建设为休闲绿地、街道景观、停车场、公厕,新建充电桩及智能快递柜。

加强城市管理。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小区物业管理。规范物业服务行为,全面提升175个物业小区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非物业管理服务小区和单元楼,通过业主委员会招聘物业公司、社区物业服务部代为管理等多种方式,实现辖区内无弃管小区。加强市容市貌管理。加大环境卫生监管力度,以城区环境卫生薄弱地段和各社区垃圾、污水处理为重点,加大老旧居民区和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及早晚市“脏乱差”等专项治理,提升城乡洁净水平。开展主城区破旧建筑物、建筑工地围挡等拆除改造工程,加大对私搭乱建、占道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整治,对北站、8号棚户区、金邸公馆、北悦城二期等14个重点项目围挡进行集中整治。城区围挡达到规范化、标准化。开展老旧企业综合整治。重点开展大庆路、地明街、兴中路等路段周边企业改造提升,达到“洁化、绿化、净化、亮化”四化要求。开展全区74个废品收购站整治,引导规范有序经营,做到执照经营,保持环境干净整洁。


专栏4-2 打造美丽宜居城区

领域

重点工程和项目

老旧小区

改造

按照全市老旧小区改造规划,加快推进全区115户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对老旧小区供水、供热及配套设施进行改造,小区环境得到综合整治。

道路翻建

整修

重点推进海林街、祥伦街、天安路、黄花路西段、冰箱路、向阳街、通乡路、明月路、兴中路、富江路等12条道路翻建整修工程;规划建设康安路跨铁、东地明街东延2个项目;借助全市畅通交通环路,建设爱民慢行系统。

城区美化

绿化

强化“三溪一河”改造成果,修建导流渠,解决北山、西山、青龙山等因局部暴雨产生的山水下泻问题。将辖区内闲置、停工荒置土地和裸露小地块等,规划建设为休闲绿地、街道景观、停车场、公厕、新建充电桩及智能快递柜等。

强化城市

管理

在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上实现新突破。全面提升175个物业小区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实现辖区内无弃管小区。加强市容市貌管理,加大对老旧居民区和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及早晚市“脏乱差”等专项治理。加大对私搭乱建、占道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整治力度,对北站、8号棚户区、金邸公馆、北悦城二期等14个重点项目围挡进行集中整治。开展全区74个废品收购站环境整治,对大庆路、地明街、兴中路等路段周边企业改造提升,达到“洁化、绿化、净化、亮化”四化要求。


第三节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到2025年,乡村振兴六项考核指标达到省定标准,进入城区第一梯队。

基层组织和人才建设。重点抓好人才支撑和“三农”工作队伍。实施实用人才、实用技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按照部门需求开展招录选调生工作,培养现代青年农(林)场主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业技术人员。选好、用好、培训好农村党支部书记,本土大学生和复转军人占比达到省市要求。

乡风文明建设。开展“德礼满龙江”“传立家风家训、凝聚道德力量”等主题实践活动,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广大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扎实开展文明村、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儿女、好公婆等创建评选活动。开展农村移风易俗行动,抵制封建迷信,弘扬时代新风。

乡村治理。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加强农村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建立健全乡村调解、仲裁、司法保障纠纷调处机制,推进平安乡村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每村建1个规范化综治中心。加快农村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农村技防再升级,实现全区村屯出入口、重点部位、重点区域监控视频全覆盖。加强农村安全生产监管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宗教管理网络。持续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到2025年完成2所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推动实现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到2025年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部达到标准化。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25年每村建成1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1个文化活动广场。落实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坚持“脱贫不脱管、脱贫不脱政策”,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返困。

乡村产业发展。到2025年,全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低于6户,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全区乡村旅游景点达到7个,农家乐 30个。在粮食、经济作物、特色农产品中分别培养成熟的具有示范作用的家庭农场及合作社120个。全区至少建设3个标准高、服务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农村创新创业基地。以八达、丰收等村果菜为重点,建设境内外经济合作示范基地2个。

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进一步激活土地经营权,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加强闲散土地盘活利用,开展乡村闲置校舍、厂房、废弃地等整治。支持农民合作社向农业产业公司转变,提高龙头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落实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政策。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村庄规划编制和管理,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深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立完善村收镇运市处理、村收镇运分片处理、村屯就近就地处理和城乡环卫一体化市场化运营等村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治理率达到省定标准。按照省标准完成农村厕所改造任务。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2025年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规模以上、大型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分别达到95%以上和100%。加快村屯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网延伸覆盖,7个村实现生活污水与城镇管网并网收集。按照省标准加强村生活污水排放管控和分类处理。村重点河流整治和河塘沟渠清淤疏浚达到100%。推进村庄道路建设。实现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目标,硬化率达到100%。全面完成农村“四类对象”危房改造任务。做好村庄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杜绝私搭乱建。加快提升村庄绿化美化水平,建设绿色生态村庄8个。村庄公共照明达到100%。加强村庄传统文化保护利用。

第四节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巩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坚成果。到2025年,低碳发展和绿色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空气质量稳步提升,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生态建设得到加强,污染严重水体得到有效治理,基本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土壤安全利用水平持续提升。农业面源污染监管体系初步建成,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推进“散乱污”工业企业综合整治,加强水泥、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加快化工、造纸等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开展散煤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淘汰建成区10-35蒸吨/小时燃煤锅炉。深化工业污染治理,持续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加大超标处罚和联合惩戒力度。加强秸秆禁烧管控。

着力提升水环境质量。健全河湖管护长效机制。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污水收集管网体系,提升城乡污水处理能力。实施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分质处理。加强“三溪一河”管控,强化河道入河排口整治。开展行政村饮用水源地区划评审报批。

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建立健全土壤环境监管制度,加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引导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推广标准化机械作业、测土配方施肥、种植绿肥和水肥一体化、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等技术,建立保护性耕作实施效果长期监测机制。到2025年,全区测土配方施肥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推进重点地区污染场地和土壤修复,在爱民区土壤污染风险重点管控区,围绕城市周边、重污染工矿企业、集中治污设施周边等实施污染场地土壤治理修复。

专栏4-4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领域

重点工程和项目

散煤污染治理专项行动

制定《爱民区散煤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方案(2021-2023)》,削减散煤用量,拆并淘汰燃煤锅炉。

施工扬尘管控行动

严格落实工地及周边扬尘管控措施

农村秸秆露天焚烧全面禁止行动

健全工作队伍,设置网格人员,加强无人机、视频监控等科技管控水平,实现“人防”与“技防”有效结合。

河湖与水系黑臭水体治理

依托市本级开展主要河流入河排放口污染监测,强化河流排污监管,巩固市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区划

组织开展行政村饮用水水源地区划、评审、报批。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2021年—2025年完成40%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


第五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着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深入挖掘和运用典型榜样的力量,加大各级道德模范、龙江好人典型的培树和宣传奖励力度。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49个,以此为依托,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各类活动,在传统节日组织开展 “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引导群众了解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增强爱国情感。

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为牵动,促进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大力整改薄弱环节,实施清洁环境、秩序维护、文明旅游、文明餐桌、文明出行等“文明大行动”,纠正不文明行为。组织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提高社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水平。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引导群众讲文明树新风,弘扬诚信文化,建设诚信社会。发挥文明委成员单位、文明单位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

以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目标,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优秀童谣、红色经典传唱、“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新时代好少年”评选等系列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强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健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点建设。大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深入推进校园周边环境治理。

以学雷锋活动为抓手,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精心组织文化建设志愿服务,深入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关爱残疾人、关爱农民工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和品牌化。


第五章 推进共建共治共享,提高社会建设新水平

第一节 加强劳动就业

稳步扩大就业率。到2025年,累计实现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以上,扶持创业2500人,带动就业8000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6%以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000人次。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充分利用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扶持新就业形态,拓展就业空间。完善灵活就业政策扶持体系,鼓励个体经营,增加非全日制毕业生就业机会。以创业带动就业。落实创业补贴等政策,开展创业培训。打造创业孵化基地。推动重点群体就业,拓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渠道。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分类精准帮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依托技师学院、月子会所、鑫华技校、新雅美发等培训机构,抓好线上线下培训。加大就业帮扶力度。开展“企业招聘周”等就业援助活动,推动重点缺工企业与人力资源市场、职业院校、劳务基地实现“三对接”。

稳定劳动关系。强化劳动保障监察,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以上,劳动监察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100%。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推进集体协商制度有效落实。强化信访维稳,房地产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办结率达到80%以上。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建立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站,“网格化”管理达到100%。

第二节 高质量发展文化体育教育事业

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均衡配置城乡公共文化资源,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推动数字服务和流动服务“进村入户”,打通“最后一公里”。推广“互联网+阅读”,扩大覆盖面。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办好全区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百姓大舞台”“爱民文化月”等特色系列文化活动,开展“结对子送文化”“金色田野”“城市之光”等主题系列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培育群众性文化团体和文艺骨干,打造群众文化活动阵地,创建5个活动品牌。形成文化活动、艺术培训、群体建设、图书流转、文化讲座志愿者队伍。加快群众体育发展。开展国民体质监测。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加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新增健身设施90处。健全全民健身组织,加强指导员队伍建设,每年开展大型群众体育活动2次。

加快推进落实《牡丹江教育现代化2035》,打造教育强区。以公办“九校一园”为基础,以私立教育培训机构、幼儿园为辅,努力做到“三提高”。提高学前教育办学质量。鼓励多种形式办园,加快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改扩建1所公办幼儿园、推进落实6所小区配套幼儿园、区教育示范幼儿园改造升级。到202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公办幼儿占比率超出50%。提高义务教育办学质量。实施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工程,支持集团化办学,鼓励开展学区制管理、联盟制办学和创办分校。全力配合市里推进新建二十一中、改造提升九中,新建、改扩建师范附小等义务教育学校9所。推进区属校外综合实践基地项目建设,创建1所劳动实践基地、1所红色教育实践基地。推动教学改革,打造“学本式成长课堂”。支持民办教育规范发展,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管理。进一步优化全区教育网点布局,不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到2025年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行动和教育信息化2.0建设,开展5G+教育创新应用和教育现代化2.0项目建设,初步建成5G+智慧教育应用网络基站及平台。

专栏5-2 发展文化体育教育事业

领域

重点工程项目

文化事业

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广“互联网+阅读”城乡一体化,推动数字服务和流动服务“进村入户”。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办好全区文化活动,培育群众性文化团体和文艺骨干志愿者队伍,创建5个活动品牌。

体育事业

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全区新增健身设施90处,每年开展大型群众体育活动2次以上。

教育事业

加快推进落实《牡丹江教育现代化2035》,打造教育强区,努力做到“三提高”。提高学前教育办学质量。改扩建1所公办幼儿园。推进落实6所小区配套幼儿园,完成区教育示范幼儿园改造升级项目;提高义务教育办学质量。全力配合市里推进新建二十一中、改造提升九中,新建改扩建师范附小等学校9所,创建1所校外劳动实践基地、1所红色教育实践基地;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互联网+教育”行动和教育信息化2.0建设,开展5G+教育创新应用和教育现代化2.0项目建设,初步建成5G+智慧教育应用网络基站及平台。

第三节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基本、多层次、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居民参保率达到95%以上。加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各项政策宣传力度,政策知晓率达到100%。打造标准化、智能化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面向各类劳动者提供线上线下公共服务。构建12333综合咨询、社会保障卡、微信一体化社保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服务网络和服务功能的全覆盖。发行加载金融功能的社会保障卡,提高社会保障卡综合应用水平。

织牢社会救助网。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加快推动社会救助服务对象由“特定群体”向“社会公众”转变、社会救助服务由“管理服务”向“治理服务”转变。不断完善社会救助渐退制度,逐步健全基本生活的保障标准量化确定和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以国家大数据为依托,实现跨部门协同合作,形成社会救助合力。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动态调整制度。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

强化退役军人事业发展。完善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人员到位率达到100%以上。建设区、乡两级枫桥式“退役军人之家”9个。全面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实现优抚对象动态精细管理。每年走访慰问不少于3次,在乡老复员军人、烈军属、残疾军人上门走访率达到100%。加大维护退役军人权益力度,持续开展矛盾问题攻坚化解,进省进京要同比减少40%和50%。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实现省双拥模范区四连冠目标。

强化妇儿青少年发展和家庭建设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全面落实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关爱服务体系,加强镇村留守儿童家园建设。加大对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合法权益和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行为。成立爱民区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委员会,镇(村)街道(社区)婚姻家庭调节站实现全覆盖。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完善家风家训基地、家长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家庭教育巡讲和最美家庭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完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整合社会资源,形成优良的青年成长环境,引导更多青年在爱民区就业创业置业,争创青年友好试点城区。深入实施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着力提升青年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充分发挥青年在建设现代化新爱民中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

第四节 推进健康和人口均衡发展

按照健康爱民行动方案要求,组建专家委员会,落实16项具体任务。建设1个区级综合医院,补齐区级公办医疗机构短板,三道关镇及各村10个村卫生室办公用房实现村集体化。开展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70个以上家庭医生团队,75%以上居民与家庭医生签约。到2022年至少5家基层卫生机构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到2024年有2家进入推荐标准行列。到2025年,10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镇卫生院和100%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功能。成立计划生育协会,宣传贯彻人口计划生育法和二孩政策。开展关爱计生家庭服务,落实计生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加强人口监测和分析。普及公共健康和优生优育知识,健康知识普及率达到90%,知晓率达到80%以上。降低出生缺陷和高危妊娠发生风险。按照国家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要求,提供指导服务。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水平,辖区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设立疫苗接种机构,建立多点触发监测预警机制。

第五节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推进城乡社区服务一体化,打造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新建千米社区3个,装修改造达标社区1个,建立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7个。建立村(居)党组织、村(居)委会、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多方联动服务机制,促进政府治理与村(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动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向村延伸。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探索新形势下农村村务公开新路径。在全区12个村实现村务监督委员会全覆盖、村规民约行政村全覆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提高农村社区服务水平。健全完善社区服务准入制度,规范社区盖章证明事项。推进社区硬件建设,回收社区配套用房3160平方米,装修改造已回收的社区配套用房2158平方米,用于社区建设。探索和推行“1+2+3+4+N”的社区服务模式,逐步实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全覆盖。加强智慧社区建设,以北山街道省级试点为典范,引导提升社区治理和居民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加快构建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加大监管力度,培育扶持城乡社区服务类、公益慈善类、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和社会智库类5类社会组织。壮大社会工作者队伍,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加强对政府购买服务管理,规范工作流程和项目监管。

第六节 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

全力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决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落实流程标准。强化责任意识,常抓不懈,确保防疫工作无死角、无遗漏,实现疫情防控自觉高效“精密运转”。抓实防控重点。按照“严、细、实、全”要求,人物同防,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严密排查各类重点人员,落实“四早”措施,强化“五有一网格”,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加强学校、养老院、商超、市场等人员密集重点场所管控,坚决不发生集聚性、群体性疫情。突出做好冷链食品、进口食品管控,确保可追溯、可管理,谨防“物传人”。充分发挥各类哨点作用,提高预警能力水平,发现风险及时“吹哨”。加强应急演练,快速切断疫情传播途径,不断巩固和拓展疫情防控成效。强化督办问责。扎实开展疫情防控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整改。加大督查问责力度,对因疫情防控不利造成重大影响的,坚决予以问责。深入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倡导“一米线”、勤洗手、戴口罩、用公筷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筑牢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线。

强化应急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完善和落实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强化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到2022年,在重点行业领域达到100%创建率。鼓励企业参加“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科技强安行动。完善安全生产联合惩戒制度,加强企业安全诚信体系建设。加强重点人员重点物品动态监管和新业态领域安全监管,在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消防、特种设备等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物质保障体系建设,建成专业化、制度化、网络化、数字化的应急物资储备库。开展全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加强重点易发灾害的避灾工程和专兼职救援队伍建设。加强应急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构建快速反应、处置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构建“中心+现场+途中”的全过程4k视频指挥系统。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增强突发事件预警发布和应急响应能力。加强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到2025年,救护知识普及覆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重点人群25万人,培训应急救护员2000人。

化解社会矛盾。严格落实区领导“三访一包”工作机制,继续开展化解积案三年专项整治,加强进京到省越级访专项治理,越级访逐年下降。进一步推进信访“三无”镇、街道创建工作,扎实开展“人民满意窗口”创建活动。学习“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健全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落实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基本消除重点领域信访积案,进京越级访逐年同比下降20%以上,越级访稳控率达到80%以上。

切实保障四项安全开展重点时段、重点区域专项检查。常态化监管校园、大型集体聚餐场所、旅游景区等重点区域,加强元旦、春节、端午、中秋等节日食品监管。整治规范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积极配合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及第三方检测机构完成食品检验。继续推进“阳光餐饮”建设,基本实现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和食品加工操作过程可视化。加大对保健食品非法会销及虚假宣传的打击力度。全面开展药品风险排查整治,突出抓好药品流通环节的重点品种管控,兼顾“两票制度”、GSP等重点环节的日常监管,切实落靠药品质量安全溯源监管机制。开展药品流通领域日常监督检查,以省局飞检的8项主要内容为重点,争取检查辖区的药品零售企业覆盖率100%、检查疫苗接种单位覆盖率100%,开展无菌、植入类医疗器械专项检查,规范辖区药品医疗器械经营行为。按照监管领域要求,加强特种设备使用安全、产品质量监管。

第七节 深化平安爱民建设

防范化解各种风险,筑牢安全屏障,巩固省级平安区创建成果,完成市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任务。着力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及时发现、防范和打击敌对势力煽动颠覆破坏活动。依法加强境外非政府组织在辖区内的活动管理。防范打击宗教极端活动、民族分裂活动,深化反恐斗争,坚决防止发生相关案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社会治安基层基础工作,建立健全防控体系。依托国家大数据和网络科技,推进智慧街面、智慧内保、智慧小区建设,构建治安防控识别圈。推进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警务建设,构建智慧司法体系。加大重点区域整治,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新型网络犯罪和跨国犯罪。加强公共娱乐、服务场所的治安管理,遏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发生。保持对刑事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加强命案侦破,现行命案破案率达到100%,八类案件破案率达到80%以上。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常态化,建立健全扫黑除恶长效机制,坚决铲除黑恶滋生土壤。完善网络诈骗监测预警,严厉打击经济犯罪活动。持续推进禁毒工作。加强社区矫正对象、吸毒人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各类特殊人群管理,社区矫正不发生重特大监管事故。广泛开展“法律七进”活动,完成“八五”普法任务。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力争人民调解案件完成率达到95%以上。


第六章 实施保障

第一节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加强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强化党对统一战线和群团等工作的领导,形成推动规划实施合力。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建立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长效机制,健全和落实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完善监督体系,加强政治监督,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持政治生态考核制度化常态化,加强问题整改效果的利益攸关方评价。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聚焦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选人,实施领导干部政治能力提升计划,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积极探索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具体举措,研究细化容错纠错具体情形和操作流程,消除干部担当作为的后顾之忧,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第二节 充分动员社会力量

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广泛汲取民智、凝聚民力,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形成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科研机构、智库的辅助支持作用,创新完善决策咨询体制机制。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更好地把全区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推动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地生根。

第三节 健全统一规划体系

更好发挥本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坚持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下级规划服务上级规划、等位规划相互协调,形成以区级发展规划为统领,以区级专项规划为支撑,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的规划体系。建立健全规划衔接协调机制,规范衔接程序,加强规划目标、发展方向、总体布局、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风险防控等有效衔接,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合理,形成全区“一盘棋”,发挥规划合力,确保规划实施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建立健全规划管理信息平台,跟踪监测规划实施进程,推动规划基础信息互联互通和归集共享。

第四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区政府统一组织本规划的实施工作,制定规划实施方案,逐项落实目标任务,落靠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明确实施进度和推进措施。强化年度计划与发展规划衔接,将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分解纳入年度指标体系,设置年度目标并做好年度间综合平衡,明确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举措的年度实施要求。建立规划实施年度进展报告和检查巡视制度,适时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对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等进展情况进行定期督查和通报,强化动态管理。在规划实施中期阶段,组织开展规划中期评估,重点评估实施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提出推进规划实施建议,评估报告报区政府审定后提请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完善规划实施监督考核机制,将规划实施情况作为政务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及时公布实施进展,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发展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各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实行规划实施考核结果与被考核责任主体绩效相挂钩。

第五节 强化政策项目支撑

围绕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坚持规划定方向、财政做保障、其他政策相协调,注重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的衔接配合,构建发展规划、财政政策协调机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发挥重大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带动作用,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在创新创业、对外开放、现代产业、社会民生、生态环保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完善重大项目储备机制,加强项目的对上争取和有效管理,健全重大项目联动协调机制,引导各类经济资源向重大项目倾斜。建立健全重大政策项目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机制,提高项目建设和管理水平。


名词解释


1、一体两翼:以工业立区为主体,以产业地产开发和商服业发展为两翼的爱民区特色发展思路。

2、三篇大文章: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坚持从供给侧发力,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

3、六个一批:招引盘活一批停产、半停产的企业;产业转型一批工艺落后、产能过剩的企业;扩能改造一批市场空间广、科技含量高的企业;裂变扩张一批产业优势明显、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组团发展一批厂区面积大、配套设施全的企业;转移重生一批发展空间受限、市场前景好的企业。

4、三个三计划:盘活企业闲置厂房场地30万平方米以上,培育扶持成长型企业30户以上,加快推进大庆路新型工业园区、八达产业聚集园区和小微企业园区3个园区发展。

5、一核多点:积极打造月星环球港为核心功能区,依托新华路、兴平路、北安路和文化街的商业业态,重点建设氛围浓厚、差异消费、特色明显、产业融合的区域经济新增长点。

6、低保六精准: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7、放管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放”即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管”即创新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服”即高效服务,营造便利环境。

8、四零承诺:服务受理零推诿、服务方式零距离、服务质量零差错、服务结果零投诉。

9、两不愁三保障: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

10、河湖清四乱集中清理整治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突出问题。

11、双随机一公开: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12、六个强省工业强省、农业强省、科教强省、生态强省、文化强省、旅游强省。

13、百千万工程:工业强省工程,即着力培育打造一批百亿级企业、千亿级产业和园区、万亿级产业集群。

14、四个全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15、四个意识: 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16、四个自信: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7、两个维护: 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18、四个厚植:厚植双循环中的“东北通衢”枢纽功能,厚植扩大内需战略中的特色农业供给优势,厚植提高生活品质中的全域旅游底蕴根基,厚植统筹发展和安全中的兴边固防屏障。

19、八个新成效:现代产业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城乡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文明提高、民生福祉改善、治理效能提升等八个方面取得新成效。

20、六大工程:爱民区产业项目攻坚工程,工业转型升级工程,商贸短板提升工程,农业产业富民工程,全民创新创业工程,民生保障改善工程。

21、两头两尾:即绿色食品的粮头食尾、农头工尾。

22、一带一园一厅:打造乡村“景观带”、打造城市“后花园”、打造城区“会客厅”。

23、3宝6味12香品牌:“3宝”即熊胆、鹿茸、林蛙,“6味”即人参、刺五加、北五味、黄芪、白鲜皮、北苍术”,“12香”即桔梗、龙胆、月见草、火麻仁、平贝、防风、蒲公英、赤芍、玉竹、苏子、沙棘、蜂蜜。

24、四级四同:“四级”为国家、省、市、县,“四同”指事项名称、事项编码、事项类型、设定依据相同。

25、一核一区三带:“一核”指牡宁海(牡丹江市-宁安市-海林市)城市圈,“一区”指山水生态区,“三带”指G10国道沿线经济带、G11国道沿线经济带、绥东沿边经济带。

26、五有一网格:有疫情防控指南、有防控管理制度和责任人、有适量防护物资储备、有属地医疗卫生力量指导支持、有隔离场所和转运安排准备,实施网格化管理。

27、四项安全: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产品质量安全。

28、三访一包:定点接访、带案下访、联合约访及领导包案。

29、三个区分开来把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与明知故犯行为区分开来,把国家尚无明确规定时的探索性试验与国家明令禁止后的有规不依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改革的无意过失与为谋取私利的故意行为区分开来。



下载:牡丹江市爱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 (2021—2025年)

政策解读:牡丹江市爱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

 

主办:牡丹江市爱民区人民政府 承办:牡丹江市爱民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453-5796869

网站标识码:2310040001 黑ICP备09094299号

黑公网安备案23100402000025

网站地图
建议使用标准浏览器 分辨率1024x768以上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黑龙江新媒体集团